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儒風博客

  雅趣 雅風 雅士 詩情 詩品 詩心…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【越調】《天淨沙 讀書》 涵容纖語柔莎 / 紅樓桃扇棲霞 / 廂待拂窗月下 / 封舒丹畫 / 攜來君筆添華。

【原创】最近的读书心得  

2009-03-18 12:37:56|  分类: 杂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 除了繁忙的工作,或外出创作以外,难得静下心来读读一些书藉。依平时,肯定回留下一些读书心得,可是最近总有一种对文字的厌倦,不知是读不进呢不赞成观点呢还是源于其它的问题的理解,总感觉时间不够用。人生,行百里方返观五十里,当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,对于经历的一种领悟,往往作些停顿,没啥不好。

        在案头,在床头,最近摆得最多的书藉是人生修养方面的,许多理解,许多学问,不是从文字中来,而是文字的阐发,文字的发酵,需要有存在的切入点。

        以书为例,王大伟《中国人的十二种高贵》是一本不错的书,书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论及十二种高贵:孝顺为本,恭敬性善,庄敬日成,梅花苦寒,礼仪敬重,深谋远虑,淡淡忧愁,成熟进退,梅妻鹤子,琴罢焚香,贤淑大方,矜持自律。我想,作者通过每一章大量的古今人文素材,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素材,说得非常在理,通俗易懂,他的理解,中国人最起码应关注的九件事非常具体,如:升国旗的礼仪、生活中给外国人的礼貌、对家庭成员的态度、对烈士的行礼等等,作者是基本爱国主义的基调来注明的。不过,读之,感到还是有一些困惑,书立之论,只在表达做人的品质的列举,择其一而坚持不是那么简单的,书之立论,非人之立论。立论之体在于立论之用,我之用在于我之识,我之识在于我之思,我之思在于我之行,我之行又在于对照,我之感在于遇事之得失、遇事之惑理。

        书用有三层次,其一易识、易用。故名,学以致用;其二易思、有感。能引起情绪,能引起思考,能对人的发展有一种借鉴;其三易启易惑,有疑必去探索,有启发会共鸣,会以行动去付诸实践。实践必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,故而难以起笔。

        该书的最后,附了中国传统蒙学的经典,诸如《二十四孝》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《幽梦影》《增广贤文》《女儿经》,多年前,上面的东西基本读过,不过有一点,这些经典蒙学之言,在人的每一个阶段,读处感受差别好大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感谢作者立论的这种对比,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的疑问。也许这不可能,假如我来以书立论,我会选择与他同样的立论及阐明的方式吗?感到困惑,我很欣慰有这样的疑问。

        给我印象很深的,还有一册,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《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》。这虽然是一本谈及佛理的书,但非常的通俗,没有深奥的经句解释,全在忙忙碌碌的人海中点燃一粒星光,或许很弱,但静心的人,容易获得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 大凡读书,方法多样,一是通读,二是点读,三是绪论式的理解,四是点滴的深究,五是轻松小说式的阅览。角度不同,感受故而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 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好书呢?读读书的标题,可以理解,它确实适合一般的人阅读,不必说什么佛理,但是,在城市中匆匆忙忙的一族,生活与工作的负担把人压得抬不起头,人不可能没有情绪,可是,情绪依什么可以调整到合适的程度呢,我想,有些书中之理,我们生活中也能明白,但要做起事来,往往却不是那么简单。人心的清净,不是远离大众,远离生活,恰恰相反,可能是从最繁杂的事物及交往中,才会有所感,甚至,有些行为不近人情,不过,事后,人却有所领悟。

         在书中,读到几则很有意思的事例,“坦诚做人”一则里说到,居士拜访僧,到了吃饭时间,有一大一小两碗面,僧给居士大碗,按理,居士当恭敬反敬,可他却张口大吃,僧以为无礼无救。居士吃完,问僧为何不吃,僧一言不发,居士笑了,言:“我确实饿了,只顾自己狼吞,忘了师父。如果我将您推给我大碗面前,那不是我的本愿,既然不是本愿,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?我要问师父,您推让我的目的是什么?”僧答:吃饭。居士严肃地说:“既然目的是吃饭,您吃是吃,我吃也是吃,何必再你推我让!难道您把大碗让给我,不是真心的吗?如果不是真心的,那您为什么要那样做呢?”僧听完居士的话,有所领悟。所以,过分客气是虚假的表现,繁锁礼仪是多余的形式,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。

        闻之,深有所感,对于读书之人,有些生活中的行为叫人不可理喻,甚至会有一种不近人情之处,确实过分,不过,正如上例,要看出发点,率真有时很笨拙,甚至会伤及最熟悉的人。不过,率真的东西,总会被人认可,因为它更接近人性的本质,因为它是我们这个商业时代,于人也罢,于事也罢,于情也罢,是非常可贵的。

        再举书中一例,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,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,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,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。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:“师父,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?”师笑着答:“这其实很简单,你们插秧的时候,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,这样就能插直了。”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,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,可是这次插的秧苗,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。禅师问弟子:“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的东西:”“是呀,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,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!”弟子们答道。禅师答道:“水牛边吃草边走,而你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,怎么能插直呢?”弟子们恍然大悟,这次,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,果然插秧都很直。

        由此告诉我们道理,不要只看着脚下,而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个固定的目标,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,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。因此,一个人认定了确定的理想目标,请注意,不是幻想目标,哪怕几乎不近人情,不过,几分固执是必需的。同时要注意,这则禅话,不必机械理解,不必无限上纲,全在一心之用。

        想想,许多人生之理有些靠书,有些不靠,有些在书外,朋友们,你们又是怎样读书的呢?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60)| 评论(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